第一千五百五十八章 抛弃

“这里将是我们事业的起点,曲女城已经为孤亲自攻破。”李景隆双目中精光闪烁,略显稚嫩的面容上多了些坚毅。

很快,一支支利箭带着是书信射入城内,这让阿裘等人怎么也没有想到,一向喜欢杀戮的大夏军队,这次居然大发慈悲,只要打开城门,就能饶众人不死。

“诸位,这是大夏朱雀王派人射进来的书信,相信这个时候,整个曲女城的人都知道了。朱雀王准备以曲女城为都,不想杀戮过重,诸位怎么看?”阿裘想了想,还是将城中的权贵都找了过来。大家自从将戒日王囚禁起来之后,就成了一艘船上的人了。

“国相大人,应该相信大夏人吗?若这个时候敌人进了城池,再对我们算账,我们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,都会成为敌人的刀下之鬼。”一个和尚双目中闪烁着仇恨的光芒,就是城外那个家伙,突袭了那烂陀寺,将寺中那么多人都烧死了,就是一个恶魔。这样的人,岂能相信对方?

“是啊!敌人杀了那么多的人,有婆罗门的僧众、学者,还有那么多的武士,若是进了城,再反悔的话,我们就不是对方的对手了。”又有人大声说道,声音之中还有一些疑虑,其他的一切都不算什么,自己的性命才是最重要的。

众人听了纷纷议论起来,外面的援军并没有到来,曲女城内的所有人心里面是没底的,若是能归顺大夏自然是好事,但又担心自己这些人会被大夏所杀,毕竟,有个城墙保护,还能心安一些,但若是失去了城墙,敌人的战刀随时会砍在自己的首级上,要了自己的性命。

这一切就是信任的问题,强大而又残暴的大夏军队,只能是让所有人心惊胆战,而不能让所有人心安,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。

阿裘摸了摸自己花白的胡须,他担心的不仅仅是如此,性命很重要,权势也很重要,新的朱雀王能不能保住自己的性命,能不能保住自己的权势,这是他关心的问题。

要知道,当年群臣迎接戒日王入曲女城的时候,阿裘就一直是国相,掌握着国中的权力,现在新的朱雀王进了曲女城,还会像戒日王那样对自己恭敬吗?显然是不可能的。

大夏是东方最强大的王朝,手中也不知道有多少文臣猛将,这种国相的位置又怎么可能让给自己呢?甚至还会找自己算账。

“绝对不能让敌人进入曲女城。”阿裘瞳孔紧缩,干枯的双手捏紧了拳头,忽然开口说道:“老夫现在是在想,大夏的态度为何在这个时候发生了变化,要知道大夏十分残暴,那烂陀寺是如此,摩陀罗城也是如此,哪个不是被屠杀了城池,城中的青壮被斩杀的不计其数,可是现在偏偏对我们曲女城网开一面呢?大家难道不感到奇怪吗?”

“国相的意思是?”众人看着阿裘,等待着阿裘的决定。

“我们的性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,任何人也不能夺走,大夏皇帝不行,眼前的朱雀王也不行,哼哼,他故意如此,说明他自己心里面已经胆怯了。”阿裘扫了众人一眼,说道:“若是老夫没有猜错的话,我们的援军来了,也唯有如此,敌人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,提出这么好的条件。诸位认为呢?”

众人听了之后,双眼一亮,事情还真是如此,想当初大夏是何等的强势,兵马所到之处,青壮尽数被杀,婆罗门、刹帝利也被诛杀的干干净净,现在突然决定放众人一马,这里面肯定是有文章。

“不错,也唯有援军到来,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。看来,是大夏知道自己不是援军的对手,才会这么急切要求我们打卡城门。”阿罗那顺双眼一亮,连连点头。

“还学什么汉语,这是要让我们放弃自己的语言,放弃我们的文明,去学习汉语吗?我们这里是佛陀的故乡,历史悠久,岂是大夏可以比拟的?”阿裘又接着说道。

众人听了连连点头,只是阿裘看的分明,众人脸上的表情很复杂,心中顿时一阵愤怒,这些家伙还真不是什么好东西,分明心中里面已经有其他的想法了,甚至还想着学习汉语,以防万一。世上的事情谁能说的准呢!

这些家伙显然是准备学习一两句汉语,万一大夏攻入城中,或许还能保住性命,当然,若城池还是在自己的手中,那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。

这件事情无关对错,无关荣耀,关键在于人的本能,只要能活下去,哪里还管其他的事情。至于民族的自豪感等等,对于这些权贵来说,并不算什么。

阿裘现在只能期望自己的推断是正确的,外面真的是有援军到来,能让自己坚守住曲女城,他不敢相信一旦城池被攻破,会有什么样的反应。

城外,李景隆并不知道城中的变化,没有什么计策是立刻就能见效的,计策再怎么好,都不会轻易占据眼前的城池,唯有自己兵马强壮,才有可能打下眼前的曲女城,将其变成自己的地盘。

王玄策和郭孝恪两人终日率领兵马,围绕着曲女城骚扰敌人的粮道,想要让未来的战斗变得轻松一些,就要让敌人吃不饱,只要断了对方的粮道,敌人坚持的时间将会短了许多。

刚开始的时候,尚且有大量的粮草从四面八方送入大夏军营中,但很快,大夏骑兵四下突击,居然再也没有半粒粮草出现,偌大的曲女城,作为戒日王朝的都城,周围的城池不仅仅连援军没有,就是连粮草也不见半点。

“看来,戒日王朝已经被他们的臣子们放弃了,眼前的曲女城已经成了一个绝地了。”李景隆忍不住叹息道:“据说戒日王当年是何等的威风,现在居然被自己的臣子所抛弃,真是可悲啊!”

王玄策和郭孝恪两人默然不语。